留守的童年不寂寞
来源:《江淮》 时间:2007-04-24 点击量:1649 次
小鸟飞行有妈妈关爱
小鱼游玩有爸爸陪伴
为什么孤独的我不能双手把父母牵
害怕打针喊爸爸
害怕吃药叫妈妈
老师听着也辛酸
胸前飘着同样鲜艳的红领巾
脸上却少有童年笑容的灿烂
童心是一轮满月
盛满欢乐、天真和母爱
留守儿童的心啊
犹如残月,只见残不见圆
遥远的亲情,留下太多的遗憾
这是一首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小诗,留守儿童问题正触痛着越来越多人的心。
据调查,我国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城市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使得其中的年轻父母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子女,加之城市里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师流动性大和教学质量低等问题,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老家接受教育,被迫“骨肉分离”。
目前我国有3.6亿未成年人,其中留守儿童人口总数近200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1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安徽省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则达到250多万人。
留守之痛
留守儿童一般被交付给爷爷奶奶照料,或被寄养在亲戚家中,他们与父母的联系少之又少。调查表明,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由于很难得到父母贴身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童年往往会比同龄人面临更多的危险。广东省惠州博罗的林就万夫妇长年在深圳打工,三个女儿由80多岁的奶奶照顾。7年之内,姐姐林文婷因蜡烛引燃大火烧成双脚残疾;小妹林文思在帮奶奶提开水时被严重烫伤;二妹林文容6岁在家用柴火烧水时引起大火严重烧伤,脸跟胸连在一起,眼睛因拉扯而闭合不上,双手双脚畸形程度严重,被别人称为“鬼孩”,她4年没有出过家门一步,更没有上过一天学。
农村亲友大多经济条件拮据,文化水平不高,很多时候只能保证孩子“不冻着、不饿着”,而往往疏于管教。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关爱,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留守儿童心理上更易产生缺陷。大多数留守儿童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犯罪和受到罪犯侵害的可能性高于健全家庭的孩子。2004年,四川省江油市云集乡年近七旬的梁婆婆在家中受伤,次日死亡,几天后经公安机关调查真相大白,结论令人震惊:杀害梁婆婆的凶手是一位年仅15岁的留守儿童,因小偷小摸与梁婆婆发生了口角,就残忍地抓起木棒朝梁婆婆的脑袋砸去……
与缺少关爱相反,一些老人的隔代溺爱也会成为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另一种极端。一般来说,祖父母辈的对孙辈容易过分溺爱,放任自由。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家庭教育这一块就容易出现真空,行为上容易放肆,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整天“上山捉鸟、下河洗澡”。
如果放任这个群体以这样一种生存状态长大,无疑会增加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甚至惊呼,如果现在不切实抓紧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那么在不远的将来,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痛之所医
在一串串沉痛的数据和一起起触目惊心的案例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之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缺少管理,解决就必须从增加关爱,加强管理入手。
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一是在学校里以教师为主,一个老师负责儿个孩子,临时监护,也有聘请临时、补充监护人的,这是当地组织的一种行为,而不是某个学校的个体行为。二是由共青团、妇联等组成专门机构,抽出部分人专门做留守儿童工作,定期与留守儿童联系。三是政府整合社会力量专门办留守儿童之家。这种机构对留守儿童主要是照料性的,形式不是最好的,但也能解决部分问题。
位于皖南山区的泾县稼祥中学从2006年秋季人学开始,在常规招生计划之外.面向本县的留守儿童试招了2个班,一共接纳了108名留守学生。这些学生每人每学期向学校缴纳80元住宿费,住在学校提供的学生宿舍里,接受校方统一管理学校按每天10元的伙食标准,安排孩子们的一日三餐,所需费用将在年底按实际情况一并结算。“这些留守学生心本善良,关键是他们习惯太差,老师要投人更大的精力在习惯引导上”,有了这个根本认识之后,该校施校长在对这108个留守学生的管理上,狠下了一番功夫。
这两个班
同是在泾县,民间力量也开始发挥出独到的作用。该县74岁的文化馆退休干部王直,2002年利用原孤峰乡文化站下属的一个废弃工厂房舍,办起了留守儿童助教中心,自己为农村留守儿童当“家长”,孤峰、昌桥、田坊等乡镇农村的留守儿童纷纷来这里生活。“王直助教中心”在当地反响巨大,受到家长们欢迎。5年来,在这个人家庭生活过的留守儿童达428人。
有的地方还采取一些辅助形式,通过和父母通信等活动加强孩子和父母的联系,减少孩子的孤独感。还有一些地方发动教育部门,利用节假日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同时,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也积极调用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条件。
医之所盼
从目前看,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妇联工作涉及其中,共青团、关工委和教育局也都管理一部分。
“有时候遇到具体问题,我也会犯难,我办助教中心究竟是算教育事业,还是慈善事业呢?应该找哪个部门处理事务?”,王直助教中心的负责人王直就一直有这样的担心。王直助教中心说到底是社会力量介人留守儿童教育,它之所以能办起来,还能办下去,主要取决于这样几点:一是当地群众确有这样的实际需求;二是王直老人多年捐资助学,热心公益,在当地有很高威望,深得百姓依赖;三是王直老人退休后一直参加关工委工作,有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经验;四是政府部门给予鼓励和扶持。而这样的特例在其它地方也许就不那么幸运。
安徽省怀宁县江镇初中有85%的学生是“留守孩子”。2006年江镇初中实验寄宿制教育,遭匿名举报其集资不合政策,最终该校被责令解散托管。当学校要求家长拿回自己的捐款时,遭到了几乎所有家长反对,并集体写请愿书要求恢复“托管班”。
“儿童福利需要国家解决”,从根本上说,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的责任,也要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彻底解决。多办寄宿制学校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国家的主要解决方式。但寄宿制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部门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民间力童的参与不可忽视。在现阶段,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对于这部分社会力量,政府在鼓励他们发挥作用的同时,还要在安全、卫生、收费等方面加强监管。同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改善条件。
专家指出,“留守子女”的教育和监护需要建立完整的体系。“父母不离家,孩子才不苦”,武汉大学
(本文发表于中共安徽省委主管主办的杂志《江淮》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