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教师进修学校

王稼祥酝酿把李德轰下台

来源:《西柏坡人物》   时间:2006-08-06    点击量:1486 次  

 

在长征路上,王稼祥和同样因病坐担架的毛泽东同行,两人通过交谈更加互相了解。他们共同商谈有关党和红军的前途问题,总结探讨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王稼祥向毛泽东坦率地表示了自己对当前形势的忧虑,认为再这样下去不行,应该把李德等人“轰”下台。这正合毛泽东的意思。毛泽东认为,李德根本不了解中国,却到处发号施令,尽干蠢事。要不是因为李德独断专横,支持王明路线,也许不会丢失苏区,被迫长征。

王稼祥去找张闻天交谈,认为应该撤换博古和李德,改由毛泽东来领导。张闻天也认为领导中国革命还是毛泽东行,他也支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

王稼祥与因脚伤坐担架的聂荣臻一同行军,互相交谈,都认为,博古、李德等人不行,必须改组领导。王稼祥说,应该让毛泽东出来领导。聂荣臻说:“我完全赞成,我也有这个想法。”

王稼祥又找周恩来和朱德交换意见,周、朱毫不犹豫地赞成王稼祥的意见。

红军自黎平会议后,日下一城,突破乌江天险,向黔北凯歌行进。在到达遵义不远的地方时,王稼祥向毛泽东提出:“前面快到遵义了,这样下去不行,该把李德轰下台了,开个会总结经验。”毛泽东当即回答道:“好!应该开个会,还要多做些会前的活动工作。”

王稼祥找张闻天交谈,张闻天支持;找周恩来商量,周恩来同意;找到博古,他也同意在遵义开会总结。这样,遵义会议的召开就决定下来了。

王稼祥还利用各种机会,找了其他一些负责人,一一交换意见,并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一场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的特殊战斗悄悄地打响了。几经酝酿,决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而王稼祥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遵义会议是王稼祥提议召开的。会前,不少人劝他,“你正生病,会议不必参加了”。他答道:“这是头等大事,比我的病更重要,我要坐担架去开会!”

遵义会议一开始,即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博古首先在会上作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报告”,片面强调客观上敌强我弱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结论是“不可能粉碎这次‘围剿’”。毛泽东则批驳了以敌强我弱的客观因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辨护的错误观点。会上一时出现了两种观点对峙的局面,这是“土道理”(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和“洋道理”(教条化的马列主义)的直接较量。

经毛泽东一番言之有理的论说,多数同志长久以来压抑在心中对“左”倾路线的不满情绪开始表露出来。在这个关键时刻,王稼祥紧跟毛泽东之后发言。

王稼祥从躺椅上欠起,站了起来,激动地发言。周恩来劝他坐下,他再坐着讲。

王稼祥的发言很干脆,直截了当地讲了三点意见。

第一,完全赞同张闻天、毛泽东的发言;

第二,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指挥;

第三,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

王稼祥发的言,是对毛泽东的有力支持。所以在会上,王稼祥被增选为政治局常委。随后不久,中央常委分工,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又组成三人军事小组,作为当时红军的最高统帅部,指挥红军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摘自《各界》

   王稼祥简介

1906年8月15日出生在安徽省泾县。192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苏区中央局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参与领导了第二至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遵义会议上对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回到延安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1943年7月,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首任大使,后任外交部副部长。“文革”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打击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去世,终年68岁。

  摘自《西柏坡人物》赵福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