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教师进修学校

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优秀代表

来源:泾县教体信息网   时间:2010-11-08    点击量:1075 次  

 

他喜欢笑,黑红的脸膛仿佛永远迎着阳光,笑容满面地望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他爱说话,村里的事儿一桩桩如数家珍,每次说到激动处甚至有点口吃。他是一个肝癌晚期病人,时刻在和死神“拔河”,依然时时挂念着村里的人和事。  他就是老百姓眼里一头耕耘不息的“老黄牛”——王坤友。

王坤友,男,194811月生,安徽无为人,19714月入党。196510月,年仅17岁的王坤友出任无为县新安村团支部书记。在此后的45年时间里,他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乡经委主任、副乡长、泊山洞管理处主任等职,现任无为县蜀山镇新安村党总支书记。他45年如一日,扎根农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是新时期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优秀代表,是沈浩式的基层干部,是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20106月,巢湖市委授予他“全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光荣称号。

“听从组织安排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

  45年间,王坤友岗位和职务多次变动,但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始终不变。他用一次次不计得失的抉择,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承诺。

  1992年冬天,无为县蜀山镇泊山,采石工人放炮时意外发现地下一个天然溶洞,镇政府研究后决定开发泊山洞。然而面对泊山洞管理处主任这个职务,却没人愿意去领衔,就在镇领导犯难的时候,他们想到了王坤友。镇党委负责人在找王坤友谈话的时候很矛盾,因为1991年已经当上副乡长的王坤友,在机构改革中被解聘,重新回到村支书的岗位上,这时候让他去管理一个一片荒凉的山洞,他能接受么?王坤友用行动回答了所有人的疑问。在负责人找他谈话的第二天,他就在泊山洞洞口搭起工棚住了进去。

  2001年,53岁的王坤友在管委会主任的位置上一干已是8年,似乎应该是坐享奋斗成果的时候了。然而此时,镇党委又找到王坤友,让他到建成村去当村支书。说到建成村,王坤友再熟悉不过,村里情况复杂他一清二楚。然而,2001年正月十五,在朋友和家人的反对声中,王坤友背起铺盖来到了建成村,当起了这个兼主任、民兵营长于一身的“光杆村支书”。

  就在建成村一切都步入正轨的时候,王坤友又面临一个新的选择。2003年,他老家所在地新安村村务工作出现极大困难,镇党委希望他能再接下这个摊子。这时,已经有人送给王坤友一个外号叫“救火队长”。在组织谈话之后,他二话没说,背上铺盖又来到了新安村,至今一干又是8年。

  三次工作调整,“当的官一次比一次小”,接到的任务却一次比一次重,但他从无怨言,从不计较,他总是说:“听从组织安排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天职。”

“老百姓的满意,是我最大的满足”

  王坤友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2001年,面对145亩的抛荒地,刚刚来到建成村的王坤友很揪心,地是农民的心头肉,荒了多可惜。“王书记就把田间的‘老鸭棚’当指挥部,带领村民们整治抛荒田,起早贪黑干了两个多月,终于把荒地都种上了庄稼。”说起王坤友当年的好,建成村村委会主任伍秀忠记忆犹新。

  抛荒地解决了,还要完善道路和沟渠管网,实现田成块、路成网、水贯通。王坤友又带着大伙儿边向上级争取各种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边修路造渠,先后在村子里挖了8口当家塘,困扰建成村多年的吃水、灌溉等难题,王坤友当年就都解决了。

  “当时建成村小学前面一条路不好走,学生上学很不方便,王书记知道之后很快就把路修通了。”建成村村民张业银说,“王书记就是个为群众干实事的人,村里群众找他办事,他都全力以赴,从不含糊。”

  现任新安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文生是王坤友多年的搭档,他说,王坤友是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2003年一来到新安村,就想方设法引进了自来水厂,村民们再也不用到河里挑水喝了。村里的老人高兴得直拍巴掌:“我们这个年纪还能用上自来水,真是没想到。”

  2006年,新安村村民程克俭夫妇因故去世,留下了一双子女。“乖乖,以后我就是你们的爷爷。”王坤友主动为孩子们申请了低保,还到学校为孩子们争取减免了学费,孩子的衣服、被子他都给“包了”,每到逢年过节都要先去看看孩子们才行。新安村村主任张君长说,今年530日,就在王坤友第5次去上海化疗的晚上,他还打来电话,叮嘱说马上就是儿童节了,一定要代他去看看孩子们。

  2007年,新安村一位村民得了肺癌,看病花掉了13万元。王坤友知道后,主动帮这户村民通过新农合报销了6万多元,又从自己的收入里拿出500元,给村民送去,村民家属感动得流下眼泪。村民李文生说,或许有人觉得500元不算什么,可王坤友平时出去办事,连3块钱的大巴车也舍不得坐,都是走路回来。

  2008年初,暴雪成灾。王坤友踏着一尺多深的积雪去看望五保老人。毕竟年岁不饶人,他走走停停,停停再走。同行的村干部卢萍忍不住劝他:“友书记(群众对他的爱称),打个电话问问情况不就行了吗? ”他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只有亲眼看到他们,我才能放心。 ”卢萍心头一热,什么话也没说。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从解决困难户住房到照顾五保户生活,王坤友把满腔热血都倾注在他惦记的工作中、他挂念的村民身上。正如他大女儿王军霞说的那样:“在他眼里,村里的群众才是天,没有啥比他的村子重要。” 王坤友也有自己的满足:“前两天回到建成村的时候,好多老百姓老远就停下手里的农活来跟我打招呼,我觉得那是群众对我这个基层干部最大的褒奖。老百姓的满意,是我最大的满足。”

“生命不在乎长短,而在乎活着的价值”

  面对亲人相继病逝、自己罹患癌症的一连串打击,王坤友没有倒下去,而是坚强挺立,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毅顽强、昂扬奋进的拼搏精神。

  20098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全村老少的心都揪紧了:他们的“友书记”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得知检查结果,王坤友陷入了沉默,整整半晌。陪他检查的女儿忍不住放声大哭,一旁的村委会主任张君长赶紧扭过头去。可是,当王坤友重新抬起头来,人们看到的依然是他脸上的笑容。他平静地安慰张君长说:“我不要紧,你们不要在这陪我了,回去把村里工作干好了,我就放心了……”那一刻,大家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他乐观人生。面对不幸,他的微笑是百折不挠的品质。他说:“人活一天就要珍惜一天,干好一天事。”

  早在2007年,王坤友就因间质瘤住院手术。当时,从他的腹腔里取出一个重73两的大瘤子,把医生都吓了一跳。短短两三年里,一个又一个不幸接连降临在他身上。2007年,王坤友的弟弟由于脑溢血不幸离去。2008年,患有乳腺癌的妻子经过三次手术后永远离开了他。2009年,40多岁的妹妹因为脑溢血也与世长辞。现在,他自己又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命运似乎对王坤友太不公平。但是,这一切没有压垮王坤友,没有带走他脸上的微笑,没有击倒这个意志顽强的硬汉子,他依然把灿烂的笑容带给乡亲们。那笑容给人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

  其实,面对一个个不幸,王坤友也很痛苦。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个人孤独地躺在村委会宿舍里,每当想起妻子时,这位铮铮硬汉常常黯然泪下。

  2002年,王坤友的老伴何月梅被确诊为乳腺癌,在安庆动过3次大手术,基本上都是大女儿照顾。王坤友几次去医院,头上都还戴着草帽,鞋上还沾满了泥巴,匆匆看过妻子后,放不下村里的事情,就急急忙忙赶回村里。这些年来,由于工作忙,王坤友很少回家陪老伴。王坤友说:“现在心里最愧疚的,就是最对不起老伴。”

  几十年如一日,王坤友深深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着生命的光和热。即便病魔缠身,他首先想到的还是村里的人和事。他不止一次地说:“生命不在乎长短,而在乎活着的价值。”

“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王坤友都真干、实干、苦干,身体力行。

  1991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时任副乡长的王坤友在圩堤上奋战了三天三夜,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水里,幸亏抢救及时,才夺回了一条命。等他下了“火线”回到家,洪水早已齐腰深,家人也不知去向。心急火燎之时,又接到险情报告,他一扭头又冲进了雨幕。在他带领下,圩堤保住了,7000多名群众、1万多亩良田安然无恙。

  开发泊山洞时,临时搭起来的简易工棚,王坤友一住就是6个月,吃住全在洞里,直到工程建设结束,他几乎没有回过家,还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景区要在山上388级台阶高的地方修个亭子,已经50多岁的王坤友每天都要跑上跑下,紧盯施工。“当时每天工作忙得连饭都吃不消停,不过看到后来建设的成果,再苦也开心,再难也值了。”王坤友笑着说。

  2009年夏天,为了帮助村民建设沼气池,王坤友想办法从外地运来8车猪粪。虽然没有让村民出钱,但是有人嫌脏怕臭,不愿意搞,把村干部挑猪粪的粪桶也砸烂了。“这是好事,是为了大伙儿既方便又省钱啊。”王坤友一边挨家挨户做工作,一边带领村干部挑起了猪粪。“没想到大热的天,王书记居然亲自将猪粪挑到了我家沼气池里。”新安村村民徐翠香回想起来仍然感慨万千,“要知道,那时王书记已是61岁的老人啊。”为了让大家都用上沼气,王坤友硬是带着村干部把9万斤猪粪挑到了各家的沼气池。就这样,当年新安村滩口新农村示范点50多户就都用上了沼气,巢湖市在新安村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王坤友对工作十分执著,认准的事非要干出个名堂来。不论大事小事,只要他想干,就不分昼夜地干。早晨四、五点钟,他两眼一睁就要到村里转转,开始一天的工作。新安村村委会主任张君长开玩笑说,“友书记”的这种工作习惯让“两委”的同志“深受其害”,深夜接到他的电话,天不亮就被他叫起来,是很正常的事。

  面对别人的褒扬,王坤友总是说:“我们基层干部就是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只要用心,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王坤友被称为“救火队长”,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不负众望,他到哪里,哪里就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他接手哪里,哪里就能甩掉落后的帽子,走上发展的轨道。

  泊山洞刚刚被发现时,只是个炸开的洞口,山上荒草丛生,啥也没有。然而他没有退缩,从桂林找来专家勘察论证,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建设,自己也扎根山洞8年,终于把一个深匿山中的荒凉山洞建成为国家3A级风景区,变成了无为县乃至巢湖市的一张旅游名片。

  刚到建成村,一位村民就给了王坤友一个“下马威”。建成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轶民曾经是王坤友的搭档。他说,王书记刚来,一位村民就把他带来的铺盖扔出去了,要赶王书记走。“他说建成村这么大地方,就没有个自己人能管么?怎么还要你个外村人来当支书?”王坤友说,当时好多村民都不信任自己,不相信他是来干事的。就在没有村民信任的情况下,王坤友每天一早,穿上黄球鞋,头顶大草帽,挨家挨户找群众谈心,经过深入走访,他得知村里的“糊涂债务”最让群众窝心。为了还群众一本“明白账”,他每天拎个大竹篮,里面装着一沓沓陈年旧账,一家一家一笔一笔地算,110万元的村级债务愣是理了个清清楚楚。在他努力下,当年就化解了30多万元。债务化解了,王坤友心畅气顺地带领村民平整荒地,铺路修渠挖塘,村民们这才发现,这个外来的村支书是干实事的。村庄债务解决了,整个村子变了样,建成村也成了全镇的先进村。他离开建成村时,村民们一直把他送到村外,其中就有当年那个扔他铺盖的村民,除了感谢就是挽留。

  近年来,王坤友团结新安村党总支一班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和群众“心往一处想、话往一处说、劲往一处使”,推动村级经济发展。新安村基础设施欠账多,王坤友就从修路、修渠入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底,村内所有自然村修通沙石路;200712月对七联圩长2.1公里险段进行了加固加高;20082月对朱村自然村300米的内河淤泥进行了疏浚;2008年起在滩口自然村推广沼气,目前受益户已达136户;2007年争取县委组织部支持新建了3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新安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王坤友请来专家培训指导,引导村民优化产业结构,由原先单一的水稻种植发展为水稻、荸荠种植,螃蟹、黄鳝养殖等多品种产业结构,20094月建立了3000亩水稻示范片一个,20095月与凤凰山村联建了网箱生态养鳝基地1个。为彻底改变新安村面貌,王坤友又带领大家投身新农村建设,2006年初腰徐自然村被列入县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2009年初滩口自然村被列入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几年下来,农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700元增加到2009年的5300元。村民徐元新说:“现在的新安村,简直比过去好100倍,多亏了友书记啊。”

  王坤友面对的不是“烫手山芋”,就是谁也不愿管的“烂摊子”,然而,他不论到哪里,都能破难题、解难事、促发展。他心里总是有底:“我从来不怕难,只要用心,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公家的便宜一分钱都不能占,村里穷能省则省”

  王坤友生活简朴,勤俭节约,从不讲究吃喝穿戴。他总是一个人吃住在村,一间屋子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还是上级来人的接待餐厅。为了节省村里的开支,每次上级来村里检查,王坤友就用煤气灶自己做菜招待客人。有事情要忙的时候,他一早做一锅稀饭,出去干事,八、九点回来喝个稀饭,中午回来喝稀饭,晚上回来又是稀饭。这些是经常的事。2007年冬,新安村主任张君长和王坤友一起去县政府申报项目。“王书记衣服很破,扣子都没有”,君长说,于是垫钱给他买了件400元左右的羽绒服。穿上羽绒服,王坤友在镜子前开心地说:“这是我一生以来穿的最好的衣服了!”作为村书记,王坤友每个月仅有650元左右的收入。儿子说他把村里账务搞的明白,家庭理财却不行,没有存款,只有负债。细心的人会看到,在新安村村部旁,王坤友低矮的房檐下一麻袋空饮料瓶靠在墙上。这位村书记清贫到捡饮料瓶来积蓄。

  不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讲党性、讲原则。1993年底,泊山洞刚刚面世时,引起不小轰动,许多当地人都想进洞一探究竟。“但是开发之初,溶洞内的一切都需要及时加以保护,钟乳石软得几乎用手就能掰下来,还没开发就被人为破坏了怎么办?”泊山洞旅游公司负责人程宏生回忆说,王坤友一夫当关,耿直无私,很多亲戚来,就是不让进。有一天,他远在马鞍山的舅舅带着一帮人老远赶来,“自己的外甥在管这个景点,还不让进?”但偏偏就是在外甥这里吃了闭门羹。经过耐心解释,王坤友把舅舅一行人给劝走了。由于他以身作则,管理处的员工人人恪尽职守,保护景点。“不是他,泊山洞就干不了。”程宏生感动地说。

  泊山洞景区建成后,一次王坤友的儿子带着6个同学到景区去玩,景区管理员没让他们买票就放他们进了景区。王坤友知道后,狠狠批评了管理员,然后自己出钱补上了门票,并在管理处的会议上公开作了检讨。“我是负责人,自己不能以身作则的话,又怎能约束别人。公家的便宜一分钱都不能占。”王坤友说。

  为公家省钱,作为“一把手”的王坤友身体力行。1995年下半年,王坤友一行三人到南京为泊山洞买灯光器材。晚上找地方住,有人提出“带了不少采购款,为安全起见住好一点的旅馆。”可王坤友却说:“大老爷们怕什么,一觉睡到天亮,住那么好没用。”在他的主张下,最终找到一家十几元的旅社,三个人挤一个房间。“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洗脚水都难打。”参加这趟采购的同志回忆道。

  20035月,王坤友到新安村任职,起初仍住在泊山洞。从泊山洞到新安村10华里的路,他都是步行。有人劝他坐公交车,几块钱就能到又能报销,但是王坤友却说不。王坤友抱着一个想法:“村里本来就很穷,能省则省。”

  王坤友对很多东西不看重,但有的东西,他却很看重。在他新安村村委会的宿舍里,巢湖市“三感”人物的水晶奖杯被放置在他书桌的正中间。“父亲有一个纸箱,里面放满了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发给他的奖状和证书,他觉得这既是人生价值,也是鞭策,希望能激励后辈们。”女儿王军霞说。他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奉献了自己,还要激励教育更多的人。

  几十年来,王坤友像一个不停转动的陀螺,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即便是在被4家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后,村里的大事小事,他依然和从前一样操劳,忙着协调供电所建设5个村的变电台区,忙着把河滨自然村环圩路上剩下的1200米土路铺上沙石……王坤友一串串不平凡的足迹、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他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政治品格,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坚毅顽强、昂扬乐观的拼搏精神,勤奋敬业、扎实苦干的务实作风,善解难题、善抓发展的过硬本领,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激励我们不断前进。我们要以王坤友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