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教师进修学校

稼祥中学大力开展“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10-04-07    点击量:2782 次  

 

稼祥中学大力开展“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提高对网络游戏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形成科学文明利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在学校政教处的统一组织安排下,46日下午,稼祥中学各年级37个班认真召开了“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

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进一步提高了对网络和网吧的认识,清醒地意识到:中学生正值成长期,必须养成远离网吧、科学利用网络的好习惯,共同倡议远离网吧、科学文明上网。会后,学生纷纷表示要一起行动起来,远离网吧、远离伤害、文明上网、健康成长,做一名严格自律、积极进取的新时代的中学生!

(政教处)

下附宣传教育材料: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分析及教育方法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方式。它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加大了中学生的知识量与信息量,让中学生了解到多元的世界文化、领悟到开放意识、平等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学习到发散性思维、跨越式思维,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充斥在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混淆了中学生的视听,过度渲染的自由、暴力、色情误导了中学生的思想,虚拟的网络空间模糊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由此引起中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的人格失衡,进而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失落和行为越轨。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有关中学生使用网络时出现问题的报道越来越频繁:一位13岁女生上网走火入魔,打定主意要休学。一位高中生沉迷网吧,与父争执后从七楼跳下,酿成重伤。一位高二女生轻信网友,被拐14天。两位初中生不满网吧服务员招待不周,在网吧纵火,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主持的“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课题调查中,归纳了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要的几种表现:

1.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有618%的学生表示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其中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侯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

2.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在网络基本道德品质的调查中,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551%的学生认同为了保护自己,可以欺骗别人;132%的学生认为相互欺骗是正常的。

3.人格冲突突出。在角色位置的调查中,456%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和现实中表现不一样。部分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事例和统计数据表明,中学生普遍未能协调好网络与现实的关系,网络的道德问题严重。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中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道德教育的局限性是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三大原因。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隐蔽性、虚拟性的特点。网络的开放性既提供了许多有用的资源,也容纳了大量丑恶的信息垃圾。网络的共享性,特别是在我国网络信息分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各种信息都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身心。网络的交互性让学生容易认识各类网友。网络的隐蔽性既可以让学生改变角色,做出各种行为,也能够隐藏各类网友和信息资源的真面目,模糊学生的思想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认为无须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承担后果。同时,在网络世界也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然而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不是现实的,又往往造成了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感。

2.中学生成长的阶段性。中学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一个十分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着生理发育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个人需求强烈与社会环境约束的矛盾。他们精力充沛,争强好胜而又往往承受力弱,经不起挫折,面对学习、升学、家庭、社会的各种压力,容易产生困惑,寻求宣泄。他们自主意识增强,逆反思维膨胀而又是非观念、辨别能力不强,往往会作出错误的选择。他们追求刺激,标新立异却无力承担后果,容易离经叛道,做出越轨行为而又受到很大的伤害。

3.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全体”学生,灌输一些道德规范,解决学生表面上的“遵守”、“服从”问题。由于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的足够重视,缺乏对学生个体作为独立主体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并未真正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基本道德品质,更未能把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学校对网络道德的研究与教育明显滞后。因此,一旦学校的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电子信号的传播时,网络道德教育显得是如此苍白,甚至是空白。

三方面的原因,促使并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充满好奇的和为了摆脱压力,寻求宣泄的中学生,走进没有国界、没有约束的网络世界。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各类网友的言论震荡着学生的思想。为了获取“快乐”,他们言行放纵;为了获得“成功”,他们大胆妄为。当他们在网络世界获得的满足感比在现实世界更多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网络之中,形成恶性循环。当这种在虚拟世界中的思想和行为模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对学生的整个思维产生控制,作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行为,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网络道德问题会对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危害。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那么,学校如何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呢?

首先要更新学校道德教育的观念,充分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品质培养,把学生的内在需求与道德约束的效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目标从以“遵守”、“服从”为主的浅层的道德规范上升到自律性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度上来。其次,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层次,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型的道德教育模式,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适时增加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针对多元的文化与价值观,倡导以积极、健康为原则的多层次的道德体系;教会学生基本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自觉识别与摈弃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第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揭示网络的本质,介绍网络的优势服务和内容,倡导积极、健康的用网习惯和用网情趣,形成健康用网的风气,使不良的用网行为没有市场。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与道德信念。

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讲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向学生揭示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连的物理设备,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一套人工信息系统。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

2.在引导学生开始网上遨游时,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用网规范。在学生用网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收集、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警醒,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用网行为。

3.在学生用网的过程中,注意了解、观察,及时发现影响学生的不良信息,加以屏蔽或删除;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用网行为,通过平等坦诚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学生一起分析利害,趋利避害,加以纠正。

4.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的需要,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用网“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使用网络,在健康用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用网的习惯。

5.容许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提高审美素养,增加生活情趣,也十分有利于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