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教师进修学校

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

来源:吉林日报   时间:2006-04-14    点击量:3105 次  

 

  艳阳五月,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件事:某村一对年轻夫妇去大连打工,把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平时,这孩子每天都得吃三鲜馅饺子。可有一天爷爷没有买到瘦猪肉,饺子没包上,孩子放学回来后,气不打一处来,就“命令”爷爷奶奶跪下,用木棍子在他们的后背上敲打。这虽然只是个别事例,但记者觉得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加强农民工留守儿童的教育。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一大批年轻的农民夫妇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去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照料自己的孩子,只好把孩子留在家乡,人们称其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有的靠爷爷奶奶看管,有的靠亲戚照顾。由于这些留守孩子少则半年时间、多则二三年和父母不照面,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安全、教育、感情、心理等方面不断出现问题。有的留守孩子任性、孤僻;有的自私,不讲礼貌;有的学习成绩平平,个别的留守孩子还有厌学、逃学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成长,而且还影响到外出农民工能否安心打工问题。因此,笔者呼吁,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民工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

  首先,乡镇党委、政府,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要把关心农民工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本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领导干部要经常到留守儿童家里看一看,问一问柴米油盐缺不缺,衣食住行好不好,学习成绩下降没有,和别人打架没有,切实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

  其次,中小学校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留守儿童愉快、健康地生活。老师到学生家里串串门,访问一下代养人,看看孩子在家表现怎样。通过走访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情况、性格和生活习惯。学校还应该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构成、亲属情况、学习成绩、本人爱好,以及他们的父母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等都详细记载下来,以便更好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通“亲情热线”,帮助留守儿童接通父母电话,让孩子们尽情地和父母沟通。同时,学校在加强孩子与家人沟通的基础上,要多营造一些“家庭式”的校园文化,开展好老师与学生结对子活动,在政治上关心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照顾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感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学校胜似家,老师比父母还亲,时时处处有温暖的感觉。这样做了,留守儿童还能想妈妈吗?他们的父母还能惦念自己的孩子吗?双方都放心了。

  第三,全社会都要伸出热情的手,带着留守儿童走。关爱留守儿童不光是党委、政府和学校的事,全社会都有责任。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伸出热情的手,带着留守儿童走。我们应该看到,留守儿童正处于感情、性格的成长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就需要全社会给他们以关爱。人人为留守儿童奉献点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将无限美好。因此,笔者建议在农村开展“代理妈妈”活动,让那些不外出的农村妇女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同时,“代理妈妈”要经常开展活动,像亲妈妈一样教育 关爱留守孩子。逢节假日,把留守孩子请到家里来,改善改善生活,交流一下感情。

  有人会说,农民工把自己的子女带到城里去上学,多好啊!不是两全其美吗?你可曾知道,以前也有不少农民工曾经携儿带女外出打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现实并非如此。由于受户籍的限制,花不起高额的寄读费,还有复杂的入学手续,使得大批农民工寒心地又把子女从打工地送回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所以,笔者写下这个题目,目的就是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李广武


    泾县是劳务输出县,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亲都外出务工,留守孩子的数量正逐年增加,解决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同时泾县又在积极进行招商引资,不少外地客商在投资泾县时对孩子受教育的问题颇为关注,为响应县委、县政府的“把稼祥中学初中部做大做强”的号召,积极探索寄宿制办学模式,我校经县教育局批准成立了“泾县稼祥中学托教中心”,  目前正在筹划2006年秋季的招生工作,敬请关注。

咨询电话:5024291 503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