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教师进修学校

留守儿童的心理浅析及班级管理对策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9-05-05    点击量:2341 次  

 

留守儿童的心理浅析及班级管理对策         

九(2)班班主任  朱建华

自从20068月担任稼祥中学托教中心的一个班 —— 一个留守儿童组成的班的班主任工作以来,经过近三年的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感受颇深,现将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

通过调查发现,80%的留守儿童比较冷漠、内向、孤独,并比较偏激、易猜疑,缺乏自信,容易悲观,自觉性不如别人。留守儿童对于个人成长的权力需要、感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由于这些儿童的父母都是在外打工,而且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收入微薄,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他们回家的次数也少,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这对于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转型时期的留守儿童的发展极其不利。正因如此,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及形成原因

从教学管理实践中反映出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约有20%的留守孩子认为自己与父母的感情“淡漠了”,40%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使得这些孩子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缺失,使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狭隘,这些留守儿童过早过多的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容易产生对社会不公的意识。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易产生狭隘的认识和过激行为,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纠纷、打架。

三、班级管理具体措施

针对留守儿童以上心理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对他们的教育: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常利用班会及课余时间带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常让学生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感动中学生的100个故事》、《感动中学生的100个人物》等,这些作品对学生的教育启发很大。注意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平时尽量多下班,做到抓两头、顾中间。对优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思想品德的引导。如我班陈文君、俞秋梅、朱云等同学,不但成绩好,工作能力也很强。对他们则提更高的要求,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不掩饰他们的缺点,积极引导他们扬长改过,努力使其达到优中更优。对于那些调皮、贪玩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歧视他们,而是多花一些心思和时间耐心教导、细心的辅导,促使他们积极进步。给中间学生则多做心理引导,鼓励上进,努力让他们与优秀靠得更近。我还注意让学生在爱心中一道成长,培养他们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同学之间亲如手足。如开展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小组、慰问生病的同学、生日互相祝贺等,增进了集体凝聚力,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建立健全稳固、实用高效的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制度

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一批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关心集体,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和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如吴群、陈文君、朱云、俞秋梅、陈博颖、钱立志等担任班长、学习委员、心育委员、宣传委员、劳动委员等,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勇挑重担,为班级献计献策,积极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助手作用。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一方面从他们身上更多了解班级动态,另一方面则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做工作,思想上严格要求。这批班干工作能力很强,能各施其责,各尽所能,确实能起到比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此,我结合班级实际,制定了班级公约和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做了好事、表现好、有了进步就给予表扬加分,反之,违规违纪则给予扣分,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也觉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班级的好人好事蔚然成风,个个都积极要求进步,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3、开展“周周反思”活动

利用班会、心理课开展“周周反思”活动。每周一篇周记,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的得与失,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指明方向,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我把学生的周记看作是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特殊纽带和了解班级动态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学生而言,既可让他们养成定期反省自己的好习惯,也可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于我而言,可对周记中提到的个别重要问题,采用多种形式予以应答:对一周内表现好或取得某项成绩的同学,我为他们骄傲,为他们喝彩,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违规违纪的同学,帮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危害,并指明改进的方法;对同学、师生之间产生的误会进行沟通和解释;对周记中提到的好人好事,我在班会上大力表扬;对同学写出的积极向上的语言或想法、做法,在班会上读出来与大家共同欣赏。虽然,批阅周记要花很多时间,写很多东西,但我得到的是更多学生的信任,都愿意向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周记使得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缩短,更有利于建立一个民主、和谐、良好的班集体。

4、加强班级文建设

让墙壁说话。由“心育委员”组织学生对班级进行布置。如“心声”栏,写出自己的心声,“心情”栏,写出自己的心情。此外,还有“佳作欣赏”、“卫生之角”等。黑板报每2周一换,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美化教室,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等等。所有这些,让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真正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

5、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教育

入学初,就为留守儿童建立了“心理档案”,包括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监护人、父母在何处打工及每个孩子的性格、兴趣、优缺点等,都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案。通过心理档案,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记录下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让其能切实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使学生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我还注意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我班的李佳楠常迟到,旷课,甚至不交作业。我一方面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与学生沟通,与他一起谈心,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加入校蓝球队,并树立他学习的信心,促使他学会学习,自觉完成作业,端正他的学习态度。现在他已基本能静下心来学习,少迟到,不旷课,并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为班级体争光,语文也积极要求背诵。

6、面向全体学生,利用集体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利用运动会,鼓励班上运动健儿们顽强拼搏。让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在校园之春音乐会上展示才艺。去烈士陵园瞻仰缅怀烈士以及举行“红色经典”讲座等,使学生受到了比较好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去野外郊游,学生间互助友爱,既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也受到了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元旦开展的包饺子活动,自己动手,更是一次很好的劳动教育。中秋节茶话会,元旦晚会更是精彩纷呈、师生同乐的盛会。这些集体活动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使他们从心理上少了一些抑郁和依赖,而且可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三年来,这群留守儿童的进步是明显的。学会了尊重教师,体贴父母,不再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能向父母问寒问暖,关心他们在外的身体了。还学会了把零花钱存起来,给爸、妈买生日礼物。学会了同学间你谦我让,学会了宽容和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中表现得更自信了。性格也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起来。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也很有规律了,学习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可以说,良好的班风、学风已经形成并正向更深层次发展。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运用大量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结合教育实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不断摸索,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